生物改底丹在黃顙魚養殖中增產的使用用法
閱讀次數:1000 發布時間:2015/8/27 3:12:13
黃顙魚,俗稱昂刺魚(嘎魚、黃臘丁),該屬常見的黃顙魚有4種(黃顙魚、瓦氏黃顙魚、光澤黃顙魚、長須黃顙魚),其中個體最大的種類是瓦氏黃顙魚。通常個體在0.25公斤。
該魚歷來是人們喜愛的優質食用魚,其肉質細嫩少刺,味道鮮美而無鱗,營養豐富,頗受消費者歡迎,是近年來市場上熱銷的一種優質魚類,該魚適應性強,易于人工飼養,適合池塘、網箱和流水池等不同條件下飼養,也可在餌料生物豐富的中小湖泊中放養。成活率高,一年即可上市,養殖效益好。黃顙魚營底棲生活,白天喜棲息于水體低層,夜間游動覓食,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較強,主要攝食枝角類、橈足類等浮游動物,在養殖條件下,2厘米以上的個體就開始攝食配合飼料。池養時經馴食,能吃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。由于套養數量有限,產量較低,黃顙魚正由搭配養殖品種上升為主養品種,下面根據養殖生產實踐經驗,將池塘精養黃顙魚的技術介紹如下:
一、水體條件:
黃顙魚喜棲息于靜水或緩流水中,生存溫度范圍廣,一般為0℃~39℃,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2℃~28℃,水體最適宜PH值范圍為7.0~8.5,適宜溶氧量為3.0毫克/升以上。
二、池塘條件:水源充足,水質良好,注排水方便,池底平坦,淤泥較少,不滲水、不漏水的池塘均可進行養殖,面積以3~5畝為宜,水深1.5米左右,安裝好進排水棚欄及護網,防止漲水時魚苗流失。大的池塘要配置增氧機。在放魚種前10~15天,每畝用生石灰75~100公斤或漂白粉10~15公斤溶解化成漿后全池潑灑,以殺滅池中野雜魚和病原生物。清塘消毒5~7天后,加注新水1米左右,用來降氨、氮和亞硝酸鹽?! ?br />
三、魚種放養:一般每畝水面放養尾重6~8cm的黃顙魚4~6萬尾左右,魚種規格大小應一致。為防止魚病發生,放養時須對魚種進行藥物浸洗,一般用10ppm高錳酸鉀或2%至4%的食鹽溶液浸洗魚種5至10分鐘。
四、飼料投喂: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喜食“活、腥、軟”的飼料,可將小魚、小蝦、螺蚌肉、畜禽加工廠下腳料等動物性餌料絞碎后,用土面粉(次粉)作粘合劑,充分攪勻成團狀后,放在餌料臺上投喂,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,參考配方為:魚粉30%、豆餅30%、麩皮20%、玉米10%、土面粉(次粉)16%、肉骨粉1%、礦物質添加劑1%、多維1%、魚油1%。也可使用黃顙魚專用飼料或含蛋白質40%以上的魚類通用飼料。投飼要做到定時、定點、定質、定量,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2%—8%,并按水溫、天氣及魚的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。一般每天上午9—10時和下午4—6時各投喂一次,因黃顙魚喜在弱光下攝食,故上午投喂一天投飼量的1/3,下午投喂2/3。規格苗剛放入大塘時,由于苗子個體較小,盡量喂食粉料,稍大后可喂顆粒料?,F在普遍采用浮游飼料,可以看到魚是否吃飽飼料,魚不再進食飼料后即可停止喂料?! ?五、飼養管理:黃顙魚屬底層魚,喜高溶氧,清新水質,注意水質調節能促進其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。一般5—6月份,每10—15天加注新水一次;7—9月份,每7—10天加注新水一次,每次加水10—15厘米。水質過肥,可先排出部分老水,再加入新水,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。對于多年養殖的老化池塘,可每到十到十五天用湛江松海生物的生物改底丹150克/畝.米干灑,這樣可經常保持水質‘肥、活、嫩、爽’。清晨,池水溶氧較低,有時會缺氧,此時會發現不斷有黃顙魚跳離水面,應馬上采取措施,使用顆粒長效氧,注入新水,開動增氧機,增加水中含氧量,調節水質,使魚不再浮頭。
六、病害防治: 黃顙魚抗病力強,病害少,只要預防得當,一般不易發病。定期在飼料中加入湛江松海生物弧菌快凈3克/公斤料,連續投喂5-7 天,投喂的餌料要新鮮、干凈,要堅持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餌料。每20—30天用20克/立方米的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。每月用1-1.5毫克/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.3毫克/立方米強氯精殺菌1次,定期殺蟲。一旦發現病害應及時鏡檢,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后,對癥下藥;并加強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。同時要在撈捕、投放、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,可用水霉凈預防在初春、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病。